常州市武进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
常州市武进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
全文检索   
“村级农场”,富了村民强了集体
发布时间:2017-02-03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 来源:

 

2017年1月19日      来源:新华日报
 
    创新富民沐春风
    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
    1月9日,寒风呼呼的阴天,从南京市高淳区驱车到该区东坝镇和睦涧村时,记者看到,路两边地里的油菜已经长到半尺多高,一派绿意盎然。
    这一天是和睦涧村淳和水稻合作社分红的日子,记者到达该村村部时,村会议室已坐满了村民,村民脸上洋溢着喜气。
    “2016年,合作社可供分红的资金是210万元……”和睦涧村兼合作社会计陈开桂报出一串数字后,坐在记者边上的村民何新国悄悄在手机计算器上算起他一家的收入:他家2.4亩地入股合作社,每亩土地入股分红700元,合作社收益分红每亩可以拿到近300元,加上国家发放的种粮补贴每亩100多元,南京市发放的湿地补贴每亩300元,再加上秸秆还田补贴,加起来每亩地净收入达到1500元。
    记者问何新国,对这个收入满意么?“当然满意!”他说,以前自己种田,一亩地有500元收入已经很开心了,现在把地交给“村级农场”,自己不用忙,有这么多收入,还能不满意?
    “村级农场”?这个名称很新奇啊,现在家庭农场到处都有,村级农场还真没听说过呢。分红大会结束后,记者找到和睦涧村党支部书记魏统田,这位五十出头的汉子正在合作社办的大米加工厂里忙碌,一袋袋真空包装的有机大米正在装车,即将发到南京。“你看,我名字就叫统田,现在真把村里的田给‘统’起来了,办成村级农场了。”魏统田开玩笑说。
    魏统田说起村级农场的由来:和睦涧村地处丘陵山区,全村有851户村民,村里没有二三产业,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。2008年,村里成立了一家合作社,18户农民用有机方式种了300亩水稻,两年后取得了有机转换证书,有机大米专供南京的一家大企业,收益非常好。村支部开会时就提出来,有机水稻效益这么好,完全可以做大,村民可以拿土地入股,当然,是不是入股由村民自主决定。村里把这个决定公布后,455户村民表示愿意入股,涉及的土地面积总共3232亩。2014年,村集体办的淳和水稻合作社正式成立。
    “为啥我们的合作社又叫村级农场?就因为是村集体控股的。”魏统田说,合作社的总注册资金为550万元,村里用历年来集体资产出租得到的收益等入股,占股53%;其余股份是村民承包田作价入股,也允许村民现金入股,每股1万元,每家只能入一股,现有现金股27股。“当然,现金入股只限于本村人,村外人员不能入股。”
    “村集体控股后,村两委跟合作社是不是一家了呢?”记者问。
    “不是。”魏统田说,虽然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中有不少是村干部兼的,但合作社的账目跟村集体是分开来的。合作社对村民和村集体论股份分红,村集体股份分红用于村级公益事业,修桥铺路、整治村庄环境,等等。
    “村级农场的田由谁来种呢?”记者又问。
    “3000多亩有机水稻是托管给一个植保所管理的,保证有机品质。不过植保所常年聘用50来个村民负责田间管理,每个村民的收入超过2万元。”魏统田指指一旁的一个年轻人说,他就是搞田间管理的。这位29岁的青年农民叫陈志申,他说,他家7亩多地都入股到合作社了,除了土地入股能分红,他家还参加了现金入股,一股分红1200元。他父母在镇上做零工,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,他自己在合作社打工,一年收入3万元。“在合作社打工的多数是六七十岁的农民,每人每年收入也有两万五千元呢。”
    “村集体牵头办合作社究竟有些什么优点呢?”记者问。
    “简单说来就是八个字:富了村民,强了集体。”魏统田说,以前,村里的年轻人出外打工了,剩下一些老年农民,因为种粮不成规模、收益有限,村里的土地三分之一是抛荒的,现在这些抛荒土地都入股了;有机水稻种植成规模后,合作社在县城设立了3家门店,有专门的销售人员联系南京的大企业,销售不成问题。简单地说,同样一亩地,以前农民自己种一季稻一季麦,不算劳动力投入,每亩纯收入五六百元,现在种植有机水稻,每亩纯收益超过2000元。村民收入多了,村集体占股的分红也多,集体经济就强壮很多。“你看,这个大米加工厂投入650万元呢,这么大的投入,以前连想都不敢想。”
    回到村部,记者看到45岁的村民王继华刚刚领取500元低收入农户的分红款。这又是什么收入呢?村会计陈开桂说,王继华因下肢残疾,不能种田,家里三亩六分承包地都入股合作社了,平时他在东坝镇上修理电瓶车,两个孩子还在上学,属于村里的低收入家庭。去年,村里把1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量化给村里的46户低收入家庭,然后把这笔资金入股合作社,每股每年的红利不低于10%。“这么一来,这46户村民的本钱一直在,每年还能有一笔固定收入了。”
    本报通讯员杨军诸定翔
    本报记者朱新法